在高研發成本與漫長上市週期的雙重壓力下,全球生物科技公司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。澄交生技執行長陳志銘博士在受訪時直言,生技研發不像一般產業,只靠創意與資金就能迅速回收,「我們的產品從實驗室走到病人手上,可能需要十年以上,任何一個臨床試驗的延誤,都可能讓企業陷入資金困境。」
然而,在困境中找到獨特利基,正是澄交生技的生存之道。該公司專注於腸道菌外泌體技術,正開發全球首創的口服癌症疫苗,目標是以安全、便捷的方式激發免疫系統,對抗癌細胞。同時,團隊也投入草莓葉萃取物的研究,開發可抑制癌細胞轉移的新藥,期望在癌症治療領域提供全新方案。
陳志銘表示,在商業策略上,澄交生技選擇了具高策略價值的美國 FDA 孤兒藥認證途徑。孤兒藥市場雖規模相對小,但法規審查期較短、享有稅賦優惠與市場獨占保護,對大型國際藥廠有相對的吸引力,對以新藥成果授權國際大廠為主的澄交生技是相對高報酬的投資。目標是在臨床一期結束前,就與國際藥廠達成授權協議,加速技術商品化並回收研發資金。。
除了新藥研發,澄交生技也建立了穩定的營收支柱—益生菌保健食品。公司結合台灣在地農產品特色原料,如高抗氧化性水果與草本植物,開發具差異化的功能性食品,並提供 OEM/ODM 生產服務,滿足國內外客戶需求。此舉不僅有助於品牌拓展,也為新藥研發提供穩定資金來源。
儘管如此,陳志銘坦言,生技產業的挑戰不僅在於科學與技術,更在於時間與資金的耐力賽。「每個專案從構想到上市,都需要跨越基礎研究、動物實驗、臨床試驗、法規審核等多重關卡,而每一步都可能是資金黑洞。」在國際競爭激烈的情況下,如何確保公司在研發過程中不因資金斷鏈而中斷,是經營團隊每天都要思考的課題。
對於遠景,澄交生技計畫透過三大方向打造長期競爭力:一是專注高門檻、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,如孤兒疾病與癌症治療,藉由創新平台技術取得先發優勢;二是靈活的授權與合作模式,縮短新藥商業化時間並分散風險;三是多元營收結構,透過保健食品與 OEM/ODM 業務,為高風險研發提供資金支持。
「生技的道路注定不平坦,但我們相信,唯有在全球醫療尚無解方的領域中找到突破口,才能真正改變患者的命運。」陳志銘總結道,澄交生技正以腸道菌外泌體癌症疫苗與草莓葉新藥為雙核心,加上精準的市場與研發策略,力圖在國際生技舞台上闖出一條屬於台灣的道路。